9月28日,中国职教学会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计划单列市职教联盟会议在宁波外事学校举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纪宝成、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明华等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上海、重庆、成都、广州、南昌、合肥等全国各大城市以及各计划单列市、省内各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院校负责人90余人参与了这一盛会。会议由教育局副局长陈文辉主持。
本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草案),选举产生了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我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当选为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当选为秘书长。
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重要的一个分支机构,是从事城市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全国性、群众性团体。作为新当选的委员会主任,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在会上对委员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五项目标,着重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举办一次城市职教论坛,开通一个专属的官方网站,创办一份城市职教的通讯专刊,建设一个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形成一支团结高效协作的城市职教队伍,以及切实做到“五个关注”。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有助于推动各城市职业教育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城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此外,中国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纪宝成在会议中作了重要讲话。作为城市职业教育的老兵,纪会长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概括了城市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户籍制度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城市职业教育如何面对农民工群体这一重要命题,发人深省。
会议同时举行了“区域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主题论坛,来自宁波、成都、杭州、青岛、深圳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高职院校专家为与会人员分享了当地城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新特色、新成就。作为东道主的宁波,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沈剑光作了“坚持服务型发展方向、构建区域现代职教体系“的主题讲话。近年来,宁波以深化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主线,积极构建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在中高职衔接、中外合作、校企合作、区校合作、职普融通、职成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需借鉴汲取其他地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先进经验,学习其他地区的有效举措,共享其他地区的丰富职业教育资源。论坛中,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主持与论坛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在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城市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会议期间,还召开了计划单列市职成教合作联盟理事会,成立了计划单列市职成教合作联盟。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签署了职成教育合作协议书,为各计划单列市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制度保障。
理事会通过了计划单列市职成教合作联盟章程,确立了组织框架,实行理事会议事制度,理事会由各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职成教处处长及职成教教研室主任组成。
理事会由会议承办地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执行理事长,其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联盟理事会议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申办或轮流举办,每年召开1-2次理事会会议。联盟秘书处设在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负责人共同签署了计划单列市职成教育合作协议书。
计划单列市职教联盟是由教育部职成司提议,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等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发起成立的合作机构,旨在为计划单列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搭建一个更加紧密的合作平台。
今年年初,教育部职成司领导在听取宁波市教育局工作汇报时提出,希望成立计划单列市职成教合作联盟,发挥计划单列市先发先行优势,整合计划单列市职成教育资源,为国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积累经验。根据职成司领导的指示,宁波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加紧研究计划单列市职成教合作联盟成立事项。
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在会后总结指出:联盟今后要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增强职教信心的平台,创造职教经验的平台,破解职教难题的平台,要成为探索职教发展精品道路的舞台,为全国树立样板,破解管理体制难题,校企合作难题。联盟要通过集成、协同、创新等方式,共同搭建有示范作用的,具有引领性的创新的平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国家正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笔者以为,大力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正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破冰之举”。
高职本科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层次与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专科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独尊”地位很快受到动摇,以技术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迅速崛起,形成了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层次重心逐步上移的办学格局。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计划地布局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规模上甚至超过高职专科,逐渐形成了以高职本科为主体,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在内的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相对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及更高层次上移,成为一种国际共识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办学形式上也不尽相同,有的高职本科由独立建制的高职大学承担,如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日本技术科学大学;有的本科高职教育是混合型,如美国社区学院独立办的本科高职、美国普通大学的本科高职;还有的是合作型,如美国社区学院与大学合作举办本科高职。
职业教育是许多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瑞士等国家提升其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根据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可或缺,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也步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细化、技术改造升级、生产一线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更高,这些都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查显示,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技能人才缺口近60万人,高端技能人才缺口达10万人。“十二五”期间苏州将减少100万低端产业工人,增加50万本科及以上人才,新增劳动力平均达到本科层次。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点偏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也急需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层次。如果职业教育在高职本科层次出现“断层”,将造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链条的断裂。
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还是促进职业教育事业自身可持续发展,都迫切呼唤职业教育层次上移。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对此已经开始重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众多高职陆续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一些省市率先探索,如深圳市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宁波市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辽宁、江苏、贵州等省已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试点启动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高职本科专业人才……这些有益尝试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虽然一系列政策信号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应消除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曾说过,“什么时候我们有一半学生不想进北大、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当前,我国要尽快转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提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寻找突破口,突破制度藩篱。目前,应该尽快修改《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从立法角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同时,要通过改建、衍生、试点、交叉等模式,适时审慎发展高职本科教育。一是遴选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秀特色专业开展高职本科教育;二是探索建立“高职本、硕连读”,以及技术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的“三士一贯”人才培养机制;三是打通高职专本学制,调整高职专本人才结构,让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进入高职本科深造,避免高职专科成为普通本科的“后备军”;四是发展“本土化”高职本科,适当选取部分优秀高职院校升格为四年制本科高职院校。同时,加快普通本科高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方式改革,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双向贯通。
高职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需要走出自己的独特办学之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高职本科应以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着重培养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不能在三年制专科高职的基础上简单增加几门课程,而是重新整合理论与职业课程、学校与企业课程,更加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专业课程的模块化。
高职院校只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才能跟上经济社会的需求,真正立于高校之林。(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